一畝地種出兩畝地的收益,桑園養鵝混合種養效益好!
一畝地,怎么種出兩畝地的效益甚至更多?在瀘州鄉村,近年來不少農戶嘗試種養結合的模式,不但解決了用工難,還實現了節本增效。
6月3日,筆者走進位于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中寨村的 300 畝臺灣桑葚種植基地。在茂密的桑樹叢林下,一只只大白鵝踱著步子。“這些鵝已經有七八斤重了,之所以能這么重,主要原因是這桑園里有豐富的食物。你看這些雜草都被它們吃完了。”臺灣桑葚種植基地負責人、64歲的吳元輝指著果園說,散養這些鵝的主要目的就是給果園除草。
2016年,從瀘州市瀘縣農業農村局退休的中級農藝師吳元輝攜手另一合作伙伴來到江陽區黃艤鎮中寨村,投入100多萬元、流轉300畝土地,引進了產量高、抗病強的臺灣桑葚進行規模種植。
吳元輝告訴筆者,為了讓自己引進的桑葚早日投產,他不僅請來工人進行精管,自己也每周至少有五天時間呆在桑園。一段時間后他看到,由于自己的精管細作,他的300畝桑葚樹雖然長勢喜人,但桑園里的雜草也跟著長,如果不及時除草,雜草就要超過桑樹苗了。可每一次大規模除草,光人工支出就要六七千元,算下來一年即便除三次草,其支出的費用就要超過2萬元,“有時用工比較緊張,還招不到除草的工人。”吳元輝說。
“用什么方法既能節省成本,又能清除桑園的雜草呢?”吳元輝經過一番思考后,想到了在桑園里放養大白鵝。2018年春,在桑樹長到3米左右時,吳元輝就嘗試著在桑園里養鵝。想不到,鵝還沒有養大,就有人來訂購了,客戶看中的就是這里的鵝是純放養的。“我們這樣純放養,養鵝的成本也降低了。別人都是圈起來養,給鵝吃飼料,飼料還要花錢,我們的鵝都是吃果園里的草和蟲。”吳元輝算過一筆賬,“純散養的鵝的利潤要比飼料圈養的高出不少,而更大的效益其實是混養模式帶來的延伸效益。”
吳元輝說,目前300畝桑園一年要循環養殖六批鵝,每批次可養500只,一年下來就可出欄3000只,可實現賣鵝收入30余萬元,不僅把雜草吃掉了,鵝糞也直接排在園里,成為果樹生長的優質有機肥,間接降低了果園內有機肥的成本支出,也有助于生產綠色有機的桑果。“不過光養鵝還是有些弊端,因為鵝掌是扁平的,會把桑園里的土壤都壓平。”吳元輝說,“我已有了解決對策,今年我已著手在桑園內再散養一些雞和鴨,雞的爪子能松土,還能吃小蟲子,而鴨子又可以吃掉桑樹地里的蝸牛。”
“這兩年我桑園的效益不光來自桑果收入,還有大白鵝和雞鴨帶來的效益,可以說1畝地有了2畝甚至更多畝地的效益了。”吳元輝說,這樣的混合種養模式讓有限的土地都“活”了起來,也讓他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
“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角度來說,種養結合可以減少農藥、除草劑以及有機肥的投入成本,并增加了農戶的收益。目前黃艤鎮也鼓勵農戶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適量在基地、農場內嘗試這樣的生態循環農業。”黃艤鎮農技站負責人介紹說。(四川農村日報)
原文標題:致富網 > 養殖專題 > 養鵝 > 一畝地種出兩畝地的收益,桑園養鵝混合種養效益好!
原文網址:http://www.nbzx.net.cn/yzzt/yange/24875.html